10月13日上午,在第35个“国际减灾日”到来之际,海南台风防灾减灾研讨会在海南省图书馆举行。全省2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民间智库的专家学者和一线防灾救灾实际工作者40余人共聚一堂,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参与和指导下,结合刚刚经历的抗击“摩羯”超强台风灾害过程,共同分享国际防灾减灾经验,提出海南台风防灾减灾对策。这是聚集广泛的社会力量开展台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和教育活动的一次重要尝试。
社会学学者詹长智教授主持研讨会。海南省气象局首席气象预报员郑艳,海南省气象服务中心主任陈亮,海南省民政厅社会组织管理局二级调研员李文生,海口市城市管理局陈红光,公共安全专家杜衡,海洋通信专家章华忠,海南大学教授段晓农,华北电力大学海南热带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院长吴清,海口经济学院中德应用技术学院张成丽、代淑杰,国浩律师(海南)事务所管委会主任王龙奎,海南中元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春淮,北京清晟同创环境设计院副院长陈亮,海南省经济研究中心陈万聪,神鹰救援队指导员梁崇端,汽车人公益救援队长童钰钧,物业管理协会代表汪明星、张洪亮,省图书馆代表曾月,企业代表曾粲添、王棋、贾启平、李应元、潘雅文,新媒体主持人汤逢雨,社团和民间智库负责人代表韩芍夷、胡素华、马利伟、周义君等40余人参加会议。
海南是一个台风多发地区。半个世纪以来,三次遭受风力超过17级的强台风袭击,损失惨重。与会者建议,为了更好地开展台风防灾减灾研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依托海南现有的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共文化机构,成立台风防灾减灾专业科研和科普教育机构——海南台风防灾减灾研究中心和台风博物馆(特别是在文昌翁田建设台风灾害实景展示馆),系统研究台风灾害发生的规律,防灾减灾、加快灾后恢复和重建的标准、规范、方法和措施。加强台风防灾减灾和救灾的立法工作,提高减灾行为的规范性和政策的权威性。根据台风灾害发生的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相对脆弱的产业和行业。比如,通过调整种殖、养殖业结构,免受强台风袭击的直接经济损失,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引入巨灾保险等金融工具,分散台风灾害风险。研究海南行道树、园林和小区绿化的限高标准、树种选择和城市绿地经营方式,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台风对环境的破坏。开展特殊群体的台风避险研究,保障高龄老人、儿童、孕妇、病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人身安全。
研讨会上,学者们建议要加强防灾减灾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联合国减灾署等国际平台,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与日本等地震灾害研究发达国家开展防灾减灾交流。与东南亚周边邻国建立台风与海洋气象多源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和防灾减灾经验交流等,使海南成为台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世界防灾减灾做出应有的贡献。
研讨会上还发布了《海南台风防灾减灾研究课题指南》。本次研讨会由海南省物联网产业协会、海南智略四史研究院、海南省徽文化研究会、海口经济学院中德应用技术学院主办,华北电力大学海南热带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协办,海南省气象局、海南省图书馆、海南大学、海口经济学院等单位提供支持。(通讯员:周义君)